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还在吵“文科是服务业”?

李厚辰 看理想 2024-01-16


文 | 李厚辰


“文科无用论”再次卷土重来,事发为考研咨询的专家张雪峰称文科为“服务业”,恐怕工作方式有人格上的缺憾,不建议考生报考。B站知名UP主马前卒复议,为张雪峰的观点提供了进一步阐述,称文科没有专业独立性,因而依附性强。理工科有专业独立性,因而依附性较弱,有更大的价值。
 
“文科无用论”的各种讨论数不胜数,不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依然有价值。不仅对于每个个体,我们可以设想自己的职业路径甚至生存处境,对于社会,我们也可以以此一窥知识与社会复杂的关系。


01.
文科无用论里面的真实部分
 
“文科无用论”是个非常偏颇的观点不假,不过这个观点当然不是纯粹的臆想。用最硬的就业指标来看,根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2年理科、工科的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而文科生的就业签约率仅为12.4%,不到理科生的一半。
 
因此宏观上来看有用无用,可以从就业,也就是说市场供需来审视一二。文科无用论,可以简单转化为“文科毕业生供应量太大”,或“文科毕业生市场无需求”。
 
首先,这与什么“服务业”或“依附性”无关,认为文科有依附性,理科没有依附性这当然是无稽之谈,2022年经历下来,谁也不比谁骨头更硬,设想依仗理工专业知识就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这肯定是白日梦。我们面对的是更加真实的问题。
 
回到文科的处境,除了就业率之外,普遍薪资也比理工科更低,根据2021年一份研究报告,平均月薪前10的专业中,仅有“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文科专业,却有“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药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八个理工专业。
 
其实在美国也一样,美国薪资前十的专业有6个类似的计算机、石油、航空、系统工程、化学等理工科专业,而文科的4个专业则是“应用经济与管理”、“运筹学”、“公共会计”、“量化经济分析”。
 
《天才枪手》
 
到这里,我们就能够发现,文科和理工科的划分太粗暴了,要真的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文科做一个细分,例如细分为“人文学科”,文学、哲学、历史学等;“社学学科”,社会工程、教育、法律等;“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经济学等;还有“艺术学科”,绘画、雕塑等。
 
文科无用,是一个供给结构的问题。我们以近五年所谓本科“红牌”专业为例,其中的文科专业为“法学”、“绘画”、“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教育技术学”、“音乐表演”、“历史学”。
 
首先我们看“绘画”与“音乐表演”。我国本科专业构成有一个特点,即艺术生比例过高。我国艺术生毕业占本科毕业人数的10%,而这个数据在日本为3%,美国为4.46%。这当然是由艺术生独特的录取方式带来的,我国有大批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中学考生因此不得不进入艺术类专业,这种供应过量导致了“艺术生无用”。
 
然后是“法学”,法学几乎已经蝉联最糟专业长达10年,同样是供需原因,我国到2023年已经有执业律师65万人。每万人律师4.6人,虽然无法与美国相比(每万人40人)。但与日本(每万人3人)、韩国(每万人2.7人)相比,在东亚已经较高。而我国本科毕业法学学生人数占比还超过美日,就业率低相当容易理解。
 
“应用心理学”是近几年很火的专业,在心理学大热的情况下,为什么就业率还相对较低呢?因为在医保体系与医院体系外的心理健康咨询,依然没有培养起国内足够的付费人群。每小时300-600元的咨询费用依然大过了很多人的付费能力。
 
根据壹心理测算,我国为心理咨询付费的人群仅有400万,与官方统计2亿以上的心理障碍患者数量完全不成比例,造就了市场需求的短缺,而全国心理学专业的报考热度又相对较高,造成了此种错配。可以说是居民收入水平限制了该专业的就业能力。
 
《蜂鸟》
 
“教育技术学”,即培养以教授“信息科技”科目为主的老师的专业,该专业培养的科目从2022年起才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将3-8年级定为单独课程,而此前一直被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因此教育技术学的低就业率可能会在未来得到缓解。
 
“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更有意思,按理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达,学习汉语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因而这个专业的需求人才会很多。但问题在于这个专业存在一个巨大的错配,即学习汉语需求较高的国家很多并非英语国家,例如东盟诸多国家,学习汉语的需求相对密集。因此这种就业更重要的反而是小语种而非汉语教育,很多学习小语种的本科专业学生考对外汉语硕士是更合理的途径。而本科就学习“汉语国际教育”的反而没有太大的就业前景。
 
“历史学”纯粹是专业开办的问题,实际上在西方院校中,历史学都是与社科中的社会学和政治学进行专业交叉,将历史学研究作为政治学和社会学、人类学等社科的跨学科专业,当然就业范围更广,而国内的“历史学”单一培养方式基本毕业去向是当历史老师,这当然无法支撑一个专业的就业率。
 
因此,所谓文科无用,没有什么本质的“服务业”或者“舔”的性质,一切都是市场供需使然。这不仅影响文科,而工科类的专业,例如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应用物理、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学等,同样就业困难。只是近年来随着国内互联网产业和电子消费产业的大爆发,产生的上下游诸多工科专业大火,似乎让综合的“理工科”显得更有前景。
 
因此“文科无用论”,如果要精准地表述,应该表达为,在国内当前高效文科类专业开设的背景下,确实有大量招生较多的专业都面临就业问题。
 
02.
文科无用论里面的意识形态
 
说完了真问题,来说问题假的一方面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科无用论不可小觑。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文科只管“解释”和“阐释”,似乎提供的仅仅是事后的“说法”而已,并不起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作用于“物质”的学科,而不是作用于人的“想法”的。因此文科要么是有钱人的玩物,要么是一种精致的骗术,不能吃,不能穿,远不如作用于“物质”的理工科有用。
 
可以说文科无用论是三种巨大意识形态的交汇产物,物质主义、技术崇拜、反智主义。因此文科无用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偏见,而是一个复杂的现代性问题。
 
《天才枪手》
 
你相信“物质第一性”吗?相信我们的想法不过是大脑中的电信号和化学反应的产物,相信我们的文化和观念不过是基因和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在这个热爱“本质”,热爱“根本原理”的社会中,这两点几乎是真理了。
 
如果真是这样,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提供的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解释”,而文科能做的,不过是些片段的、表浅的、公说公有理的,永远无法达成共识的“说法”而已。如此看来,文科当然无用。
 
其次,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确实是技术爆发的世界,要说是什么形塑了19世纪到现在的历史,最显性的确实是技术。因此否定技术和工业的重要性肯定是愚蠢的,从这里面产生出一种对技术的崇拜和专注,认为一切都被技术决定。就例如李安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时采用“高帧速”拍摄,虽然这两部电影乏善可陈,但也有人认为其蕴含的技术创新甚至比剧本表演等更加重要。
 
最后,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反智主义传统。文科无用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黄老道家以及从中衍生出的法家思想历来轻视和蔑视知识,尤其敌视知识分子,类似的思想源流在我国一直存在,认为知识分子读书人不过卖弄嘴皮子,不事生产,不上战场,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样的想法观念在宋明理学的教条化和文字狱双重夹击下的清朝到达高峰,为反对被官方垄断的儒家理学,直接采取否定所有“知识”的态度,如清朝带来重大思想影响的“颜李学派”就标榜“实学”,对于过去的思想史,采取“居不习兵农礼乐之业,出不见富民教民之功”的否定态度。
 
这对近代史留下深刻痕迹,也引发20世纪反知识分子的潮流直到今天(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直接读余英时先生的《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今日网上的“公知批判”,知识分子批判,不过就是这个长期潮流的一个现代反映。
 
在所有这一切的夹击下,就算反对“文科无用论”的人,很多都只敢躲进纯粹个人的精神中,强调诗歌文学对人精神的感染作用,强调文科才能作用于人的“本性”。这当然就是直接缴械投降的说法。
 
《蜂鸟》
 
以上三点都是巨大问题。就此,可以举一个重要的例子——治病这件事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一般想来,治病这件事,当然是理科,是生物学、化学、医药科学的产物。但你想想,在真实生活中的“治病”这件事,医保体系重要吗?没有医保体系,是否对很多人来说,根本就无法承担治疗本身?医院的投资设立,运营管理重要吗?如果没有这座医院,哪里来的医生和药品呢?医生的薪资和激励体系重要吗?药厂与药厂之间的商业竞争重要吗?药厂本身对技术的收购与资本运作重要吗?
 
也就是说,这盒售价300元,被医保覆盖报销的药品,能够顺畅地、负担较小地、高质量地出现在普通人的手上,中间有远远超过技术和科学的部分。试想现在医疗体系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是一个偏理科的研发问题,还是一个偏文科的管理与制度问题呢?如果这个问题还不够明确,想象不久前经历的大型医疗问题,是卡在了技术上,还是卡在了管理与意识上呢?
 
03.
文科起作用的社会
 
第一部分提到实际问题中的“文科无用论”是个供需的问题,所以问题是否是我国文科专业设立太多,文科毕业生太多?其实反而不是如此。同样在中美日之间对比,中国文科毕业生占本科毕业生的52.5%,这个数字在美国和日本分别是64%和64.7%。
 
实际上人口较多的国家,文科毕业生数量都较多。巴西这个数字是66%,以理工科教育发达而闻名的印度为66%,以工业和技术发达而闻名的德国也有54%。可见在很多国家,文科专业都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文科是服务业吗?这个问题不重要,但文科的经济、管理、法律、设计等,与“社会”和“消费”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可以比较团购类app和一个奢侈品品牌,其中哪一条产业链包含了更多的“文科”呢?当然是后者,但在我们的社会有一种认可团购类app这种“工厂对接消费者”模式的倾向,反过来认为奢侈品、品牌、高附加值都要么是“智商税”,要么是“消费主义骗局”。
 
《华尔街之狼》
 
我们现在彻底换一个视角来看团购类app与奢侈品,他们的差异是“毛利率”,在团购类app的低价策略下,一个企业几乎要将毛利率压缩到5%以下,而奢侈品行业的毛利率则可以高达60%以上,这是纯粹骗钱吗?当然不是,这里的关键,要看这60%的毛利率养活了多少人,在一个奢侈品品牌的产业链上,养活了咨询、会计、广告、会展、商业地产等等的服务公司,并维持了他们的相对高薪,而这些人的高薪,又支撑了他们的消费生活。
 
因此,如果认为居民收入很重要,消费占GDP比重很重要——如果这两点为真,这个经济体的消费品产业不可能在5%的毛利率线上生活,这不过是竭泽而渔。
 
在“工业党”的脑海里,这个世界上唯一合理的高毛利率就是技术产业,高毛利率的利润支撑的唯一合理领域就是“研发”,除此以外,品牌、广告、体验、附加值,都不过是奇技淫巧。这些人可能都是高尚的禁欲主义者,却100%不是现实主义者。
 
一个整体毛利率维持较高的社会,才是可以维持雇员收入,雇员收入水平维持温和增长消费的社会,而这些就是靠品牌、设计、好的体验、体面的服务。这些并不都指向“玩乐”,在日本和美国,应运老龄化社会而生的夕阳产业,背后由完善的养老福利支撑,同样是毛利率合理的产业,才能够养活如此多的养老机构,并让护工、医生、管理者获得合理收入。
 
大家可能会想,这些竞争、品牌、广告都是浪费,以养老机构为例,国家直接在全国开一家统一的养老机构,社会资源岂不是的到了最高效的利用,还可以完全是公益性事业,毛利率低至5%,肯定也最便宜。
 
《天才枪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最愿意想象这种整齐划一社会的可能性,在这个想象中,甚至只需要一个文科人才,就是设计这个制度的这个“天才”自己。或许大家都慢慢淡忘了这种“完美想法”在现实社会中会遭遇的问题吧。
 
说到这里,你可能更可以意识到,文科的作用和活跃,对于一个多元的、有活力的、维持毛利水平的、经济增长的、税收增长的、创造性的、消费者与市民有充分选择的、有投资吸引力的社会是个多么重要的事情。而一个社会文科的凋零,则可能意味着上述这些愿景的反面。
 
尾声.
 
这篇文章绝不否定技术的重要性,甚至在某些领域的支配地位,只是绝对拒绝技术的“机械降神”,设想技术的无限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的自然消解。天天想着可控核聚变一口气解决稀缺问题,要么就是技术带来消费品的绝对代差实现“吊打”和“垄断”,这些叙事不过是另一种网络爽文。
 
社会面临大量真实迫切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需要经济的运作,基于制度的分辨和共识,公民社会的参与和付出,多元的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宽容,商业的繁荣与吸引力,当然还有文学与艺术的激励与慰藉。

甚至呼吁这一切,与绝对物质主义、技术崇拜、反智潮流的分辨与抗争,超出短期功利主义“专业选择”的探究和呼吁,也都是文科的作用。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作用,而是无数人去中心化地驱动着整个商业和社会的发展和维持。
 
说到底这是个人与人构成的社会,面对科学的问题、基因编辑的问题、医学的问题、AI的问题、环保的问题,最后都有一个伦理学的、公正的、人的相度,这是复杂而永恒的争执。
 
《天才枪手》
 
关心关心最近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想想去年,想想这些近乎贴近纯科学问题的领域,都不可能因为科学的“真理性”在社会达成绝对共识,反而争议巨大。就能知道以为技术思维可以拥有绝对权威,没有“依附性”这个视角能有多幼稚。
 
是的,短期来看,文科专业面临一个低谷。不管是社会供需还是整体经济环境和文化,都对文科知识分子不利。但从中期和长期来看,大量优秀的文科人才,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力量,我也想提醒,即便在院校外,即便你的大学专业是理论物理,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也有足够的资源让你充实文科知识,理解社会与制度的向度。比起技术,这将更可能将我们导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本文原标题《文科:一种重要的服务,不可或缺的舔》,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封面图:《王者》,编辑:zz,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更多「李想主义」专栏文章
“能考公,为什么要考研?”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李想主义」

转载:请在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linl@vistopia.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怎么还在吵“文科是服务业”?

李厚辰 看理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